港科大的山海与人间:我的“反卷”生存手记

当香港的晨光洒在港科大标志性的海景校园时,我已经穿梭在教学楼之间。从苏州一中国际部的课堂到这座山海之间的校园,这段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,藏着太多“真实到扎心”的体验。

港科大的山海与人间:我的“反卷”生存手记 - 第1张

初到港科大的第一周,我便遭遇了“住宿暴击”。宿舍空间比想象中小太多,那张床更是“反人类设计”,翻身时后背总能蹭到旁边的桌子,第一次睡直接醒了三次!但吐槽归吐槽,年轻人的适应力总能让我睡得特别香——这或许是港科大给我的第一课:在有限空间中寻找自己的舒适区。

比起住宿,食堂倒是给了我不少惊喜。港科大的两个主食堂堪称“碳水爱好者天堂”:米线吸满汤汁、烧腊盖饭的肉堆得冒尖、芝士焗饭拉丝能拉半米。虽然整体口味偏油偏咸,但每天都能吃到热乎的中国胃友好餐,我已经很满足了!更让我觉得“赚到”的是,港科大是香港唯一有校内麦当劳的大学。香港麦门的汉堡酱更浓,炸鸡外皮更脆,周末约同学啃个麦辣鸡腿堡,简直是学习间隙的“快乐补给”!

港科大的山海与人间:我的“反卷”生存手记 - 第2张

不过交通和物价,还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“香港模式”的不同。港科大位置较偏,没有直达地铁,想去繁华地段得先坐小巴再转地铁,来回路费要40多港币。为了省钱,我摸索出了“校内生活圈”:校园超市能买到便宜的蔬果肉类,开学前买的电磁炉和小锅派上了大用场。周末和同学在公共厨房煮火锅、做拌酱,既解馋又划算——现在还特别想念自己调的拌酱,食堂可吃不到这个味儿!

聊起港科大的校园文化,我的第一反应是“学术上超大方,卷起来也超狠”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“每位学生每学期能免费打300张文件”的福利——这在大学真的很少见!写作业、打课件再也不用心疼纸了。

但大方的背后,是港科大出了名的“浓厚学习氛围”。图书馆24小时开放,期末周甚至有同学直接住在这里。高考生比例很高,他们的基础特别扎实,国际生要和他们在同一个赛道竞争,压力确实不小。我现在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刷题,身边的同学要么在赶实验报告,要么在准备小组展示。这种“大家都在努力”的氛围,反而让我更有动力。

港科大的山海与人间:我的“反卷”生存手记 - 第3张

不过港科的校园生活,可不只有“卷”。社团活动的多元化,让我找到了不少乐趣。学校有150多个社团,从手球、壁球到基督徒诗班、动漫爱好者协会。我最遗憾的是没能加入校篮球队——选拔时碰到大三大四的学长和研究生,他们的“肌肉冲击”太可怕了!但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:在宿舍看《进击的巨人》时,路过的泰国同学突然握住我的手说“I love you man!”,两人因为动漫成了朋友。后来有看不懂的剧情,我都会问他,他还会给我推荐泰国的动漫,特别有意思。

作为理科专业的学生,我对港科大的课程设置感受最深的,是“难度和侧重点的全面升级”。高中时的理科课程更注重公式应用和计算;但大学的数学、物理课更强调逻辑推导,不仅要会用公式,还要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。这种“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”的要求,一开始确实不适应,但却能帮助我理解得更透彻。

回顾这段旅程,我想给学弟学妹三条建议:

第一,培养一个兴趣爱好,别让空闲时间“荒废”。大学的空闲时间比高中多太多,光靠学习很容易焦虑。不管是跑步、看书还是画画,一定要有个能让自己放松的爱好。

第二,提升口语!别让“社恐”耽误交流。我现在特别后悔高中没好好练口语,刚到港科时,外国同学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应。建议大家多听英文歌、看英文剧,平时多积极与老师用英文交流。

第三,申请季别“躺平”,自己的事自己盯。开学前为了弄明白要下载哪些软件、怎么查课程表,我问了学长、发了邮件,折腾了好几天才搞定。大学没人会帮你把所有事安排好,“勤快”和“不嫌麻烦”真的很重要。

从国际部的课堂到港科大的山海之间,我的故事里没有“滤镜”,只有真实的挑战、努力和成长。如果你也向往香港的校园,不妨从现在开始,做好准备,勇敢出发——在这片山海之间,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精彩。

港科大的山海与人间:我的“反卷”生存手记 - 第4张